我院机关与教学实验中心党支部组织参观行知园

编辑:王玮审核:王玮发布时间:2023-05-26浏览次数:255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学践相长 知行合一”的行知精神,2023年5月24日下午,在院党委书记王军带领下,我院机关与教学实验中心党支部一行前往行知园参观学习。

行知园里的师德教育馆展示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 “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个主题展厅,仔细聆听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深切感受其一生践行教育救国的伟大历程,深入了解行知先生崇高的师德情。

大家边参观边交流,一致表示,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我们要将行知精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提升服务本领,真诚服务师生,为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大家集体参观了犁宫、拜谒了陶墓以及晓庄英烈纪念碑。

参观结束后,大家分享了各自的心得体会。

王军: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影响深远,对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理论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后,印象深刻的点很多。“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首要职责就是育人,引导学生向善向美,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共守”,简言之,从事教育的人员,要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绝不可说一套做一套。在当下,如何成为“四有”好老师,应当成为我们从业人员的职业追求。

郭向阳:1917年,陶行知回国,担任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长。在南高师任教期间他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实验,陶行知先生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让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学上面,让教与学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发展,此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1927年,陶行知先生做了一次乡村教育调研,决定在南京晓庄这个地方筹办一所乡村师范学校,陶行知先生希望以乡村师范和乡村小学为文化中心,将民主,自由,科学等知识技能融入乡村日常生活,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主导者。上个世纪中国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农民、农村的问题,此乃陶行知先生真知灼见。

沈建翔:5月24日支部活动是参观行知园。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大学时推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给自己取名为“知行”,后来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改名为陶行知,并终生以此为勉。学习就是要结合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验证知识,书本上毕竟是前人的知识,而到底是否为真理还需自己辨别。这也符合陶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及学习主张,在陶先生墓地前的牌坊上我也看到这句话。

行知先生一直把“仁、爱”当教育的中心思想,我想到陶先生另外一句如今也广为流传的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一份诚挚的爱,没有一份仁爱与宽容,教师如何与学生心灵沟通,只怕学生会在心上筑起一道坚固的墙。

刘莹:陶行知纪念馆向我们展示了陶行知先生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光辉事迹。瞻仰陶行知先生的塑像,跟随讲解员认真观看了馆内陈列的照片、图文资料,感受陶行知先生成长为伟大人民教育家的历程以及为推动我国平民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和高尚的师德风范对我们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王玮:陶行知先生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些教育观和方法论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作为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去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提高自己,教学相长,才能教好学生。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教师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

王蓉:参观结束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行知先生“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的教育理念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奉献精神在脑中激荡,先生的一生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艰苦奋斗,百折不回,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爱满天下的师德风范,时至今日,依旧是我们教育路上的灯塔!一代良师,万世师表,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行知精神,在工作中求真求实、开拓创新,在为人、为学、为事上给学生做出示范、做好榜样,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