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叩问苍穹!看东大仪科人空天报国十年心

编辑:曾敏审核:曾敏发布时间:2023-05-04浏览次数:98

2023年4月24日


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航天日”


本次航天日的主题是


“格物致知,叩问苍穹”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书写了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奇迹篇章,开启了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




   


1

十年砥砺谱新篇



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里,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刷新纪录,绘就了一副蓬勃崛起的壮美画卷。

这十年,是探月工程创新突破的十年。

十年里,嫦娥二号成功实施图塔蒂斯小行星飞越探测;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完成月球表面巡视探测;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传回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嫦娥五号采样返回,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顺利完成,为后续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登月


这十年,是星际探测勇攀高峰的十年。

十年里,火星探测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成功着陆,留下了中国印记;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羲和”探日实现破冰之旅,“夸父”计划将研制、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对太阳进行科学观测。对于太阳探测计划的后续发展,中国航天也设计了分步实施的“三步走”计划,为太阳探测贡献中国方案。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逐日,我国太空探索范围更深更广,深空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这十年,是载人航天行稳致远的十年。

十年里,我们“常驻”太空的梦想一步步实现,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进入建造阶段;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



神州十三号返回


十年追星揽月,十年叩问苍穹,一路披荆斩棘,一路跨山越海。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征程上正阔步前行。

\ | /




这十年,亦是东大仪科人扎根航天领域矢志报国的十年。

“传承陀螺红色基因,奔赴空天报国梦想”,这是东大仪科人始终恪守的信条,几十载风雨兼程,几代人笃行不怠,谱写了科研报国、人才报国的华章。


2

顶天立地科研梦


2017年,仪科学院宋爱国教授团队的《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的力觉感知与反馈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该成果服务于国家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重大战略需求,突破了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的力感知、力反馈、力控制三大关键技术,研制出空间探测人机交互遥操作的关键支撑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嫦娥三号”月面巡视器、卫星在轨服务机器人遥操作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并完成了中国空间站舱外大型机械臂的人机交互遥操作地面验证任务,有力支撑了我国载人航天与探月重大工程实施。





嫦娥三号地面模拟月面巡视机器人在北京大兴月面模拟环境试验场进行外场试验



  神州十三号成功的背后,也闪耀着东大仪科人的智慧。宋爱国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站航天员在轨操作力测量传感器与测量设备,具有便携、固定和常态三种测量功能,是空间站航天医学实验领域平台的重要设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利用该设备完成了航天员在轨指捏力、手握力、推拉力、双手插拔力、双手旋转力矩、单臂/双臂/手轮旋转力矩、手部多维力和足部多维力的精准测量,获取了微重力环境下人的操作力和生物力学等重要测量数据。航天员在轨操作力测量传感器与测量设备在轨运行效果良好,有力支撑了我国空间站任务航天员长期在轨典型姿态下操作力变化规律的研究。 


    


图中红框内为宋爱国教授团队研制设备



近年来,宋爱国教授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载人航天工程项目等重要课题36项,以及航天五院、航天八院、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等单位委托项目20余项。团队突破了遥操作机器人的力感知、力反馈、力控制三大关键技术,研制成功系列化的高精度多维力传感器、力反馈执行器、力反馈手控器和遥操作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取得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成果,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80余篇,编写国家标准5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含美国专利4项),其中36项得到转让。

从实验7号卫星机器人,到嫦娥三号月球车,再到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三号飞船,宋爱国教授团队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屡获突破。2022年,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宋爱国教授团队


3

知行合一赤子心



“1 3 4 1”——1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

这串神秘的数字便是仪科学院的“挑战杯”履历。这段故事里有过高潮与低谷,有过成功与失败,有过惊喜与挫折,但主人公从不缺乏挑战创新的勇气,和再来一次的决心。


仪科学院挑战杯历年获奖作品


      1999年,仪科学子首次参赛,他们在江苏省选拔赛上获得特等奖,顺利拿到了挑战杯决赛的入场券。可惜的是,参赛设备在参加国赛的运输途中受损,团队最终只获得了优胜奖。那之后,仪科学子又接连参加了四届挑战杯,均斩获佳绩。


     

               2005年                                                                               2007年

                             温家宝总理参观作品                                                               杨叔子院士参观作品



2013年,中国航天事业进入稳步、快速发展时期,为了助力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建设航天强国,仪科学院挑战杯团队首次备赛航天相关项目——《面向空间探测的力觉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斩获全国二等奖

2017年,仪科学子依旧坚定航天报国的决心,申报了《面向空间站虚拟训练的手臂力觉反馈系统》项目,斩获全国一等奖。

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拉开帷幕。从校赛到省赛,再到登上国赛的舞台,仪科学子带着《高精度多维力传感器及航天员生物力学测量系统》这一项目,一路披荆斩棘,最终从众多高校团队中脱颖而出。颁奖典礼上,来自东大仪科学院的参赛团队将全国特等奖的殊荣收入囊中,这是仪科学院自参赛以来首次获得特等奖。


     


仪科学子斩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



从挑战杯赛场上的初次亮相,到分别斩获一二三等奖,再到捧得特等奖的殊荣,仪科人终于迎来了挑战杯之旅的“高光时刻”。这条路,他们坚定地走了20年。



4

步履不停正青春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仪科学子的精神品质,那一定是“航天精神”。一代代仪科学子风华正茂,奋发有为,挺膺担当,以航天精神自勉,心系祖国未来,引领时代发展,逐梦九天,扬帆起航。

仪科学院本科生党支部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航天精神的党支部”,不断开拓,勇毅前行,引领一代代仪科学子奔赴星辰大海,连续四年获评东南大学“十佳本科生党支部”,连续三年完成“领航工程”精品项目并优秀结项,连续三年在全校本科生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考核中获评A档。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党支部


   仪科学院注重鼓励学生弘扬航天精神,学院成立“云上科学桥——北斗科普实践团”,为内蒙古准格尔旗第三中学、准格尔旗第九中学、准格尔旗民族中学的学生讲授以“北斗导航·航天筑梦”为主题的系列科普课程。此外,学院还积极动员社会实践团队开展航空航天相关实践项目,走近航天事业,学习航天精神,赓续航天基因。



“云上科学桥——北斗科普实践团”科普课程


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近年来,仪科学院持续加强就业引导,积极组织学生前往中国航天科工南京晨光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等航天院所进行参观学习,鼓励更多仪科学子筑梦蓝天。同时选树了李海兵、杨硕、阳雨妍、曾欣等一批优秀毕业生、就业典型人物,通过榜样力量鼓励更多仪科学子圆梦航天。



仪科学子前往航天院所交流学习


图片



十年追寻十年梦,十年奋斗十年心。这十年,仪科人紧握航天事业的接力棒,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想,在浩瀚太空中留下了一抹东大身影。在未来的日子里,东大仪科人依然会始终铭记并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航天精神,结合学科特色与国家发展大势,向着星辰大海继续进发!



供稿 |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部分素材来源: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